基督城地震九年祭:一座韧性城市的重生
“(灾难)已经轮到过我们了,希望未来几十年是平安无事的。”——圣安德鲁学院(St Andrew’s College)副校长乔纳森·比尔沃斯(Jonathan Bierwirth)
“地震后,我看到了更强大的社区力量,不熟悉的邻居变得更为紧密,人们守望相助,开始重视生命中更为重要的东西。”——怀普纳庄园(Waipuna Estate)所有者墨夫·米勒(Merv Millar)
“我们不是一个地震受害城市。”——基督城市议员陈金龙
*永续经营、安全、有韧性、创新力和包容性——这是基督城的新名片。
“我期待每个人都能继续他们人生的下一个篇章……自2013年以来,他们一直在为这个目标奋斗——而现在他们将有这样的机会。”——大基督城地区重建部长梅根·伍兹(Megan Woods)
基督城市议员陈金龙说,那场面令人恐慌。他回忆,地震时他在市议会大楼里正准备吃饭,突然感到剧烈震动,人们紧张却有序地从安全楼梯走到地面。因为是中午时分,街道上和商场里都挤满了人。市长鲍勃·帕克和市议员们立即来到位于市议会旁美术馆的紧急指挥中心。这一指挥中心在5个多月前的2010年9月那场大地震后就设立了。9月那场地震,是新西兰80年来最具破坏性的地震,震级为7.1级,10万栋房屋损毁,但没有人员死亡。然而,9月的这次地震严重削弱了基督城诸多建筑物的地基。
黄金搜救72小时内,国际救援队第一时间降临基督城,共有7个国家在48小时内抵达。中国政府派出一支10人搜救小组,于震后36小时抵达参加震后搜救。《新西兰信报》总编辑王浩回忆说,当时的信报办公室坐落在基督城市中心,距离标志性建筑大教堂广场不到100米。这个地区,是大教堂、有轨电车、美丽的埃文河,古老的英式建筑,还有众多特色咖啡馆、纪念品商店交汇的地方。平时中午时分,建筑物之间的空地,总是有不少闲适的人们,喝着咖啡,浏览着古老的建筑,或是在大教堂广场听着著名的男巫说着他无休止的演讲……但在地震这一刻,一切彻底改变。
办公室楼下,门口的有轨电车轨道像面片儿一样被扭曲;地面涌出泥浆、浑水;远处的大教堂尖顶已倒塌。已经逃出建筑物的人们聚集在维多利亚花园广场,惊恐地看着四周密集的高层建筑。一些人潮水般从大教堂广场跑出来,一些人身上布满尘土,一些人脸上、头上有血流下……而信报所在的两层上世纪50年代的临街大楼,已经破损不堪;斜对面一些老建筑的临街店铺,墙壁倒塌,橱窗破碎……整个2011年,发生多次余震,给基督城带来了持续破坏。基督城建筑密度较高的中心商业区被破坏,包括大多数高层写字楼和酒店宾馆在内的较旧砖石建筑倒塌成废墟。其中,1200栋商业建筑遭受摧毁,90%的居民住宅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。政府、专家估计,基督城的重建计划总成本在400亿纽元,相当于新西兰GDP总值的10%。
“人们守望相助,开始重视生命中更为重要的东西。”地震八年,忧郁期和焦虑期早已过去。八年来,有人很恐慌,有人携家眷离开,也有人走了又回来。
耗资8000万的豪华河畔市场(Riverside Market)去年10月5日宣布正式营业。河畔市场位于基督城市中心的Oxford Terrace,面向雅芳河,建筑面积3500平方米,拥有30家食品店和40个市场摊位。这是基督城首座大规模聚集了餐饮及娱乐服务中心的室内市场,而入驻的店家不少是当地老字号。古色古香的建筑风格,极富情调的装修品味,充满生活温度的各式商家,人来息壤的气氛……短短数月时间,河畔市场已成为基督城民众及旅游者的打卡网点。
2019年2月,正在修复的基督城大教堂记者 郭磊 摄
2019年2月,正在修复的大教堂街景记者 郭磊 摄
2019年2月,正在修复的大教堂记者 郭磊 摄
2019年2月,无人机拍摄的修复中的大教堂记者 郭磊 摄 2018年10月,基督城中央图书馆落成开幕。基督城市长莉安·达泽表示,这是一个让人激动的消息,这一21世纪的知识中心,面向本地、全国甚至全世界。遭遇了2010及2011年的地震后,基督城原中央图书馆严重损毁。新的中央图书馆建筑面积12000平方米,楼高五层,其中包括展示空间、带有教育中心的演讲空间、以及室内外的休憩空间,每天可容纳超过3000名访客。该项目耗资9200万纽元。
圣安德鲁学院(St Andrew’s College)副校长乔纳森·比尔沃斯(Jonathan Bierwirth)对《精彩》杂志说,对每个人来说,自然灾害随时可能发生,“这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”。地震后,基督城的基础设施得以受到重新审视与重建,重建后的城市则能够适应21世纪新的挑战。“(灾难)已经轮到过我们了,希望未来几十年是平安无事的。” 比尔沃斯说。
“我们不是一个地震受害城市。”
基督城市议员陈金龙强调:“我们不是一个地震受害城市,我们是有韧性的城市。”地震八年后,基督城人口比地震前有所增加,现在人口超过40万,有人离开又回来了。陈金龙说,本地欧裔人口的出生率不降反升。永续经营、安全、有韧性、创新力和包容性——这是基督城的新名片。
2019年8月,大基督城地区重建部长梅根·伍兹(Megan Woods)宣布,她批准了红区发展规划蓝图,总面积达602公顷的震后重建区域未来有了确定性,这里在地震前曾居住着5000户人家。这项为期30年的计划将红区划分为4个区域,其中包括一条从基督城市中心到新布莱顿的345公顷的“绿色区域”。其他三个区域将集中于环境恢复、娱乐和观光景点。2018年10月,梅根·伍兹宣布建立地震房屋保险理赔一站式服务,以快速跟踪未完成的房屋保险理赔。2018年8月,政府为103名没有房屋保险的房主进行地震房屋补偿,补偿总金额高达1200万纽元。其房产均位于在地震中受损最严重的红区,包括Kaiapoi、Kairaki、Pines Beach、Brooklands、Avon River、Southshore以及Port Hills。这些房主获得的赔偿金,相当于其房产在2007年到2008年价值的100%。伍兹表示,是否接受这一提议由房主自己决定。“我期待每个人都能继续他们人生的下一个篇章……自2013年以来,他们一直在为这个目标奋斗——而现在他们将有这样的机会。
这个都市的人们,低调地生活着,工作的节奏一如从前。重建的步子被批评缓慢,但理解的说法是扎扎实实铺好路,修好每一段地下管道,严格各个建筑标准避免之前的漏洞……这座城市,没有浮躁。少奢华,重亲情,厚远客。一些人走了,过了几年又回来了。一些人初来乍到,马上就爱上了这个虽然已经失去往日的旧英伦味道,但增添了朴实和恬静的简单城市。更多的人留下来,守着自家的大屋,工作,接送上学的学童,周末则轻松打理着不大不小的花园。一次再一次的余震,已经让大家连眉毛都懒得动一下了——总归大不过2011年2月22日!
生活,平淡中见精彩!
*原文刊载于《精彩》双语月刊2019年2月号,原题为《基督城地震八年祭:一座韧性城市的重生》,本文有改编
—END—